惠农区: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图景

  • 2024-04-24 09:10

  人间最美四月天。在惠农区七彩园,四月正是桃花绽放的季节,粉的、白的山桃花竞相绽放、争奇斗艳,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拍照。

  近年来,惠农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。同时,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,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,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、转折性、全局性变化。

  惠农区七彩园由火炬园、沙枣园、紫叶李园、丁香园、紫穗槐园、侧柏园、山桃园七种彩叶树构成,形成四季有花、四季有绿的亮丽景观。很难想象,七彩园曾是一片采煤沉陷区,镌刻着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历史印记。

  2008年春季,惠农区组织机关干部、群众在这里进行义务植树。采用覆土绿化的方式,从开工到种植完成只用了6个多月时间,栽植树木117万余株、造林2000余亩。铺设22公里输水主管道,建设21万立方米蓄水池1处,通过“小管出流”的方式,对辖区林木实施高效节水灌溉。2009年,七彩园顺利建成,树木成活率达90%以上,树木保存率达82%以上。

  经过多年的治理,七彩园成为集科普教育、遗迹保护、矿山文化、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,生态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。

  七彩园只是惠农区实施生态建设,开展国土绿化工作的一个缩影。新时代十年,惠农区森林覆盖率增长至7.15%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1%、建设“小微公园”“口袋公园”23个,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、自治区级湿地公园2个,湿地保护修复面积达4.7万亩,营造林面积达11.64万亩……一串串数字,印证了惠农区生态建设的沧桑巨变。如今,从卫星云图上看,惠农区境内深绿色面积逐渐扩大,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图景正徐徐展开。

  湿地草原是大自然的馈赠,是生态平衡的有力见证。惠农区是黄河流出宁夏的地方,与黄河紧密相连的银河湾湿地,芦苇婆娑,灰鹤成群。

  “过去的银河村,因为黄河阻隔,交通不便,经济发展滞后。银河村有片黄河湿地,原是黄河东移后形成的河滩地,上世纪80年代,村民为了生计在黄河滩上放牧、耕种,湿地逐渐荒漠化。”在银河湾边长大的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学锋说,同时他也见证了银河湾湿地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
  2019年,王学锋带领村民,利用当地自然资源,盘活闲置土地,陆续建设了文化广场、根雕艺术馆、亲子农场等,发展乡村旅游,将昔日的草滩变成如今百鸟翔集的生态公园。近两年,银河村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,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.74万元,村集体收入近140万元,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的“致富路”。

  湿地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是许多物种的家园,为许多野生动物和植物提供了栖息地。惠农区对湿地治理和保护始终紧抓不放,2020年10月,制定印发了《惠农区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工作方案》,以更大力度、更高标准开展湿地修复和保护工作。目前,银河湾黄河滩湿地已发现黑鹳、东方白鹳、琵琶鹭等国家珍稀保护鸟类40余种,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已将银河湾黄河滩湿地作为重要迁徙地之一。

  银河湾之变,是惠农区生态建设实现“沧桑巨变”的一帧剪影,“美丽惠农”图景不断“焕新”。仰首观蓝天、俯身掬碧水,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惠农区百姓最有幸福感的公共产品。

  进入新发展阶段,惠农区以自治区山林权改革试点为契机,探索形成“以林换能”“以林养林”“以林换碳”模式,实现国土增绿、林业增效、企业增收的良性循环。目前,惠农区已兑换能耗3万吨标准煤,引入社会资本5600万元;鼓励林票持有企业,发展林下经济1400亩,实现年产值400万元,带动就业200余人,并获批“自治区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”;辖区企业主动建设碳汇林2000余亩,节约造林资金2000余万元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出,“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,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。”在自治区党委、政府提出生态立区战略的基础上,在市委、市政府正确统筹下,惠农区闻令而动,高效推进,迅速成立清理整治指挥部,按照“谁破坏、谁治理”“谁审批、谁牵头”的原则,确定主体责任单位,压实任务,各相关部门服从大局,通力协作,众志成城,打响了贺兰山(惠农段)清理整治攻坚战。三年苦战不负韶华,贺兰山生态保卫战结出累累硕果。2019年4月,惠农区全部完成60余处矿山清理整治及评估补偿工作,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。

  当下,惠农区上下正在以雄浑壮阔之气概、畅达黄海之辽阔的勇气,奋力走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新路子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惠农区到处都会呈现山水人城和谐相融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比肩而立的美好图景。(记者 周旭)

  • 【责任编辑】:安树晴
  • 【稿件来源】: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